回到顶部

在哪些城市

开公开课?

更多

课程需求

首页    百锐观点    当前国有房企的历史责任与担当

当前国有房企的历史责任与担当

2024-02-22 15:29
 

房地产行业是中国经济转型“压舱石”,是“中房美股”级别的问题。特别是在中美关系对峙之时,房地产硬着陆是中国宏观经济不能承受的。

 

锐库研究院首席技术官

卢卫东

 

 

 

 
 

 

01

冰冻的房地产行业

 

当前中国经济出现“需求收缩、供给冲击、预期转弱”状态,核心问题是2021年下半年房地产行业调控过猛。房地产行业是中国经济转型“压舱石”,是“中房美股”级别的问题,特别是在中美关系对峙之时,房地产硬着陆是中国宏观经济不能承受的。

 

会 议

2022.3.16  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专题会议

 

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召开专题会议,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资本市场问题。关于房地产企业,要及时研究和提出有力有效的风险应对方案,提出向新发展模式转型的配套措施。通过本次会议,大家非常清楚,稳住房地产业,已经成了不折不扣的政治任务

 

2022.4.29 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

 

为了稳住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,加大了调控力度,此次会议标志着经济政策由紧缩开始转向宽松。2022年4月29日政治局会议研究当前经济形势,进一步提振信心,点燃希望。紧接着国家和地方政府出了一系列的调控政策与措施,比如:调降LPR、长沙已有住房做租赁即不纳入家庭住房套数、东莞南京奖励二三孩家庭购房、给民营房企发债、国务院召开全国稳住经济大盘电视电话会议等。

 

 

紧密的政策调整,其效果如何呢?

 

数 据

从5月份的宏观经济来看,5月31日中指研究院数据显示:

 

273.9亿元

 

2022年1-5月,TOP100房企销售额均值为273.9亿元,同比下降50.7%;其中销售额超千亿房企3家,较去年同期减少12家。TOP100房企权益销售额均值为199.9亿元,权益销售面积均值为136.0万平方米,同比分别下降51.5%和53.2%。

 

48.1

 

5月财新中国制造业PMI为48.1,低于统计局发布的49.6。

 

 
 

 

6月10日,国家统计局发布了5月CPI、PPI 数据。数据显示:

 

2.1%

 

2022年5月份,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.1%。其中,城市上涨2.1%,农村上涨2.1%;食品价格上涨2.3%,非食品价格上涨2.1%;消费品价格上涨3.0%,服务价格上涨0.7%。1~5月平均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同期上涨1.5%

 

6.4%

 

5月,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上涨6.4%,环比上涨0.1%;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上涨9.1%,环比上涨0.5%。1~5月平均,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(PPI)比去年同期上涨8.1%,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上涨10.8%。

 

 
 

 

6月10日,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2022年5月金融数据报告及社会融资规模增量及存量情况报告。数据显示:

 

252.7万亿元,11.1%

 

5月末,广义货币(M2)余额252.7万亿元,同比增长11.1%,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.6个和2.8个百分点;本外币贷款余额209.61万亿元,同比增长10.7%;本外币存款余额252.78万亿元,同比增长10.3%。

 

329.19万亿元,10.5%

 

2022年5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329.19万亿元,同比增长10.5%。其中,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余额为202.03万亿元,同比增长10.9%;对实体经济发放的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余额为2.34万亿元,同比增长5.6%;委托贷款余额为10.92万亿元,同比下降0.5%;信托贷款余额为4.05万亿元,同比下降29.4%;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余额为2.72万亿元,同比下降22.7%;企业债券余额为31.29万亿元,同比增长10.7%;政府债券余额为56.1万亿元,同比增长17.5%;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余额为9.91万亿元,同比增长14.5%。

 

2.79万亿元

 

另据增量报告,2022年5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2.79万亿元,比上年同期多8399亿元。其中,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1.82万亿元,同比多增3936亿元;对实体经济发放的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减少240亿元,同比多减247亿元;委托贷款减少132亿元,同比少减276亿元;信托贷款减少619亿元,同比少减676亿元;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减少1068亿元,同比多减142亿元;企业债券融资净减少108亿元,同比少减969亿元;政府债券净融资1.06万亿元,同比多3881亿元;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292亿元,同比少425亿元。

 

 

这些宏观经济数据、社会融资指标有改善,中国制造业PMI还是很低,整体不理想。其核心就是房地产业处于冰冻状态,老百姓购房预期没有有效扭转(可参考阅读《扭转地产窘局,转变购房预期是关键》),社会融资下降厉害,银行信贷塌陷,宏观经济失去活力。

 

 
 

 

02

扭转经济下行的责任之重

 

那么,为什么这些调控政策与措施见效慢?宽松的货币与信贷政策为什么失灵?当前怎么才能转变这种局面呢?笔者想到辜朝明《大衰退年代:宏观经济学的另一半与全球化的宿命》一书中提到的观点,应该是适合当前中国情况的。

 

辜朝明(Richard C. Koo)先生是野村综合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,因研究日本大衰退而享誉全球经济界的。《大衰退年代》一书中提出,有两种情况会导致宽松的货币与信贷政策失灵,一是私人部门不再是追求利益最大化而是为了安全自保,追求负债最小化,最低的银行利率,企业也不借贷,这就是我们当前的情况,社会融资指标很难看;二是经济体发展到缺乏投资机会的阶段投资回报率太低,企业和个人也不会借贷,从而导致信贷塌陷,经济失去活力。

 

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着中美关系恶化、疫情防控影响、俄乌战争不确定性等前所未有的挑战,企业和个人面对不确定性,前途未卜,举棋不定,担心经济衰退,资产价格泡沫破灭。特别2021年6月份某高层研判房价下跌,对企业和个人心理预期冲击巨大,于是诸多企业和个人出现了悲观观望情绪,企业和个人借款需求不足,宽松货币与信贷政策失灵,通货紧缩压力变大,经济面临持续衰退风险。这就是当前中国经济的宏观情况。

 

 

如何走出此困境呢?我们来看看GDP构成因素。

 

GDP=C+I+G+X

GDP=消费+投资+政府支出+净出口

 

GDP是衡量一个国家的物品和劳务产出总产量的最综合指标,包括一年内境内的消费(C)、投资(I)、政府购买(G)和净出口(X)的货币价值的总和。

 

现在诸多企业和个人观望情绪浓厚,造成消费和投资(C和I)持续下滑。如果没有政府提供额外需求(G),经济将陷入持久的通货紧缩和衰退。这种现象,辜朝明先生称其为“资产负债表衰退”

 

所谓资产负债表衰退,通常发生在严重的资产价格泡沫破灭后,特别是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的价格泡沫破灭后,企业和个人资产负债表的资产端价值严重缩水,而负债端价值不变,面临资不抵债的境地。面对资产负债表可能的衰退,政府应该积极主动提供需求,承担最后借款人角色,不能简单强调债务上限,执行扩张性财政政策,而这一重任的操作主体,应该是国有企业。因为当前中国经济的锚是房地产业,所以国有房企承担着本次经济扭转和房地产行业转型的历史责任。

 

03

国有房企纾困、调结构与高质量发展的新思路

 

前段时间,我和王志纲工作室北京公司总经理任国刚老师,走访多家国有房企,与诸多行业专家交流。任老师远见卓识,针对房地产业如何走出困境,托底中国经济,提出了以下解决思路,分三步走。

 

第一步:纾困

国有房企需要主动突击,为地方政府纾困,为当前经济纾困。当前中央宏观调控政策貌似下达,实际上还不具备操作性,而要实现有效操作的关键枢纽在各级市委书记和市长。前段时间鼓励国企收并购出险企业优质项目,此做法实际上根本不可行,把出险企业优质项目收购了,留下一堆烂项目给出险企业,等于宣布出险企业破产死亡,出险企业会干吗?实际的情况就是他们选择躺平了,消极等待。

 

当下纾困关键的操作是由地方政府牵头,地方政府、地方平台公司、接盘国企房企、出险企业、银行、权威资产评审机构一起研讨解决纾困方案,针对出险企业的一揽子项目而不是一个个单独的项目,找到政府、地方平台公司、接盘国有房企、出险企业与银行的诉求与利益平衡点,主动增加信贷,产生社会融资,积极创造需求,有效激活经济,为出险项目注入政府和国企信用,保证已销项目正常交付,不能让老百姓吃亏,承担起政府和国企的社会责任。对于民营企业的非出险项目,因为民企信用不足问题,也可能导致项目销售受阻,必要时也应该由地方政府牵头主导,注入国企信用。因为国企信用的注入,老百姓买房才会心安,购房预期才有可能改变。同时,在土地供应、二手房指导价管理、销售政策“一城一策”、一手房批价等方面,地方政府和国企应该协调一致,稳住房价,避免房价下行导致出现资产负债表衰退。给出险企业或项目注入信用后,还需要加强宣传与传播,引导老百姓放心消费,改变老百姓房价下跌的预期,首先激活刚需客户需求,带动房地产业良性循环,从而托底中国经济。

 

2022年3月国资委成立社会责任局,可以意味深远。如果我们不主动突击,被动等待形势逼人,估计我们还是制度优势直接分配接盘任务,那时估计我们的损失就大了。所以,当前是国有房企承担社会责任、敢于担当的时候,谁能一马当先,与地方政府一起制订出高效可行的纾困方案,谁就是国家的功臣。谁主动承担,可以先挑选到优质项目,责任与效益双丰收。

 

在当下企业和个人对资产负债表有衰退预期的情况下,货币政策功效是有效,而更加需要启动积极的财政政策。王志纲工作室任国刚老师正在积极与地方政府、地方平台公司、银行、国有房企、出险企业等多方沟通,构思各方都能接受的纾困方案,值得我们期待。

 

第二步:调结构

渡过本次难关之后,就会面临着房地产行业调结构的任务,国有房企同时当仁不让,承担着房地产行业调结构的重任。我一直认为“房住不炒”政策是没有问题,关键看“房住不炒”原则与宏观调控技术政策如何协调?如协调得好,是可以做到经济良性发展与房价不涨两全其美的效果。当然,现在看来,2022年下半年的技术政策是出现偏差了,这一点上面也承认了。

 

同时我们要问,当前房地产泡沫是不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?这是毋庸置疑的。高房价给年轻人带来了城市生活压力,甚至影响着年轻人的婚恋与生育,推高了企业的经营成本,让很多有志之士不敢再创业,等等这些问题,都需要我们调房地产行业结构去解决。十九大已经明确提出: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、不是用来炒的定位,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、多渠道保障、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,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。要落实这一政策,不能完全依靠市场,把市场化商品房与保障性住房分开,补足原来缺失的功课,而这一重大任务的实施主体应该也是以国有房企为主。

 

房地产行业已经进入下半场,其结构主要分为四部分:政府保障性住房、租赁性住房、市场化商品房与商业、城市功能完善与运营。政府保障性住房,一般会以地方国企为主。租赁性住房肯定是以国企为主,因为国企融资成本低,容易实现长期持有运营,当然也不排除龙湖这样的民企企业。市场化商品房与商业,国企与民企公开竞争,比拼的是产品与服务的能力,中国市场大,国企与民企都有机会,比如:华润的万象城、龙湖的天街、仁恒的国际社区、滨江的高品质楼盘、金茂的金茂府,都在市场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功。城市功能完善与运营,其项目操作会比较复杂,应该会以国企为主的,比如:社区养老和幼托配套、城市街区改造。通过调结构,让高中低多层次人才都能够在城市中安居乐业,实现城市和谐发展。

 

第三步:高质量发展

国有房企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?应该围绕落实国家双碳战略来展开。建筑的能耗占社会总能耗20%左右,房企高质量发展将以建筑节能减排为目标,广泛应用绿色建筑生态技术。为了满足客户对物质、精神美好生活的日益追求,提供更加科学合理、便于管理、关注人性、感召情怀的规划建筑、空间功能、建筑质量和绿建低碳,从而更好满足客户使用、便于建设施工、利于物业管理,增加城市亮点,有利于城市功能协同。

 

国企担当,志在必得,扭转乾坤,不辱使命。

 

 
 

 

本文作者:智纲智库北京中心总经理 任国刚

内容整理:锐库研究院首席技术官 卢卫东

 

 

任国刚

智纲智库(王志纲工作室)北京中心总经理

 
 
 
 
 

 

延展阅读

 

认清地产形势 做好战略转型

国企改革攻坚之年,领导干部需转变的三大行为

为什么现在谈战略尤其重要

收官之年,国有房企改革重点发力的五大任务

扭转地产窘局,转变购房预期是关键

 

更多产品资讯

详询顾问企业微信

 

锐库研究院不直接服务终端客户

欢迎各类优秀培训或咨询机构

扫码商洽合作